动态新闻
项目

“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4):流动与悬浮:学术和艺术中的现实问题感

中间美术馆展览及公教项目

“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4):流动与悬浮:学术和艺术中的现实问题感

对谈嘉宾:项飙、吴小军、于瀛
时间:2018年8月4日下午两点至五点
地点:中间美术馆会议室(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

♢  ♢♢♢♢


中国近四十年来极大规模的人口和社会流动激发了巨大的经济能量,但是也给个体带来了莫大的焦虑。这流动的能量是自我消耗的躁动,还是会积淀成持续的社会变革力量?流动使我们悬浮空中、悬置问题,还是会让我们打开新的生存空间?围绕这一问题,中间美术馆邀请了社会学学者项飙、艺术家吴小军和艺术家于瀛参与到一场对谈之中,讨论如何感知、思考、捕捉和体现中国人的切身体验,怎样在把这些体验问题化的同时转化为学理和创作的思考。同时,在今天的艺术界正在发生大量的介入现实的行动和创作时,我们希望借助这次对谈直面当艺术介入现实时所采取的姿态、方法、策略和大量的困惑。此次活动也是我们近期发起的“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第四次。
对谈嘉宾


♢♢  ♢♢♢


♢  项飙  ♢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2000,2018,后者作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之一再版;英译版,Brill Academic Publisher,2005);Global Body Shopp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荣获当年的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The Intermediary Trap, 即将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合编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3)。论文多篇,获2012年威廉·L. 霍兰德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



♢  吴小军  ♢
吴小军,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90年代以来,他以多重身份游离于绘画、雕塑、摄影、文字、标语口号、行动、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之中,并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与政治社会事件,试图以自治的艺术主体搭建新型思想舞台与社会模型,使其成为日常的美学行动。近期他的主要工作是以行动与对话的方式实践艺术作为一种解放力量的可能。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社会与艺术项目,并与多个艺术机构合作,包括芬兰摄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丹佛现代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伦敦ICA当代艺术研究院、日本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等。


♢  于瀛  ♢
于瀛,1987年生于山东,“阳台”发起人和成员之一,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学士)和中央美院(硕士)。他以绘画、拼贴和影像为主的创作实践,来源于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感知。他曾获得王式廓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奖“特邀艺术家(2017)、今日美术馆“十年回顾特别奖”(2015)、马爹利艺术基金会”关注未来英才计划“入围奖(2011)、中国新锐绘画奖入围(2011)等奖项。作品曾在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柏林世界文化宫,巴黎Gaîté Lyrique艺术中心、都灵卫城博物馆、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OCAT、上海MOCA、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天津美院美术馆等美术馆展出或放映,公共收藏包括今日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香港当代艺术馆等。他最近期的美术馆个展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四方当代美术馆支持的项目“金陵冬季学院”。

关于“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
♢♢♢  ♢♢


“中国作为问题”接续了中间美术馆自2017年发起的“临时会议”项目。发起这一项一方面是从实践的具体性出发,中国是我们的肉身和现实,是不断与之碰撞、协商和纠缠的对象;一方面也是针对于国内、国际的同行过于轻视中国的问题和在中国产生的思考和实践而提出的,那种在全球话语中浮现的历史平面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狂欢与幻想,是我们要质疑和批判的对象。“中国作为问题”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镜像,它不对那些投机在强势的国家主义图谱中的动作说话;也不是在研究国内问题上拒绝域外理论的另一种偏狭倾向。“中国作为问题”是我们实践的土壤、视域和最终需要挑战的边界,是在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关联性而不是封闭性中浮现的批判视角。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演讲、展览和出版中,邀请来自艺术界和知识界的学者和研究者加入其中,共同展开对于这一议题的争辩和讨论,也就此议题向艺术界、学术界的同行再次发出号召与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