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项目

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

2017年11月4日
中间美术馆展览及公教项目

巡回展览“失调的和谐”由德国歌德学院发起,邀请分别来自台湾、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四位策展人黄建宏、金宣廷、神谷幸江和卢迎华,共同策划一个反映亚洲图景的展览,挖掘亚洲概念在历史和当代多个层面的意义。四位策展人对于“和谐”,一种刻板和过于简单化的对于亚洲的认识,作出批判性的回应,将这四个语境中的艺术创作、思考和历史脉络放置在一个相互关联的背景里来展开认识和讨论。这个旅途从首尔开启,第二站到达广岛,第三站至台北,最后一站来到北京中间美术馆。


在巡展的过程中,展览本身针对每一个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而不断地发展,不断将最新的想法加入到这个持续成长的项目之中。这次在北京与观众见面的将是一个新版本的展览,涵纳了许多前三站未曾出现过的新作品。此次展览将目光投向对于当代东亚而言具有强烈转折意义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在这个历史时刻中,东亚各区域不仅共享着冷战结束、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国际背景,还面临着各自内部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震荡和新契机。在此次展览中,四位策展人各自通过呈现具体的展览和艺术事件的案例作为切片,来探究这个时期的复杂肌理,思考这个时期的艺术动态和思想对于今天的影响。从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回望中,我们也再次看到东亚地区时刻彼此关照的现实。


黄建宏以《“暂结”:一种个体发动的生命革命》为题,通过呈现三位艺术家陈界仁、苏育贤和张纹瑄的创作,邀请观众感受他们对信息社会与消费社会中的虚无进行抵抗时的怀疑、沉思、跨越与终止思考,触摸八、九十年代台湾的历史流放者或幸存者的容貌;金宣廷以《与世界相遇之时》为题,重访1993年由李龙雨和金贤金在韩国策划的展览“整形春天”,这个划时代展览的初衷是与当时在韩国广为流行的“政治艺术”和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反对对象的艺术潮流保持距离,寻找创造新鲜视觉语言的艺术家,它使得韩国艺术家得以让自己的作品与更广阔的国际语境产生关联,该展览的部分作品在此次北京的展览中得以重现;神谷幸江带来的部分是《街头作为新的艺术平台——九十年代替代性艺术舞台在日本》,她将重点考察两个发生在日本的街头艺术案例“银座漫步艺术”和“新宿少年艺术”,参与者是九十年代开始活跃的日本年轻艺术家,他们对日本在经济力量带动下的博物馆兴建潮和海外展览排除年轻艺术家的做法感到沮丧,自发开始了对画廊系统的批判、发起参与性艺术和策展实践;卢迎华策划的中国部分题为《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预言》,论述的起始为 80年代中期,以四个案例——《中国美术报》(1985-1989年)、“新生代展览”(北京,1991年)、“车库艺术展”(上海,1991年)和“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即“广州双年展”,广州,1992年)——来勾勒这个时期的粗轮廓,作为进一步认识这个时期、分析其中蕴含的预见性的一个引子。这四个部分在展览中将交织呈现,以丰富我们对于那个时期四个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和区别的认识与想象。


北京中间美术馆荣幸地作为“失调的和谐”展在北京的主办方之一,与北京歌德学院合作呈现这个令人期待的展览计划,并在展览期间,围绕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课题举行多层次的公教计划,包括一系列的学术演讲与导览活动。正如北京歌德学院院长柯理博士为这个展览所写下的:“只有在北京得以展出,‘失调的和谐’才算是完成了它的旅程。中国的立场对东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近三、四十年的事。中国的经济腾飞和政治崛起,使得它在许多领域的议程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只是从外部而不是从中国大陆内部反映中国,此次展览在东亚的旅程便会缺少一个重要的视角。中国文化一直都是东亚文化话语中一个重要的参考点,但‘失调的和谐’所选取的作品在个人立场方面呈现了丰富的多样性,既将地理联系和共同的历史考虑在内,又不让观者感受到任何形式的文化、政治或经济同一性或霸权倾向。这也再一次揭示了在北京举办此次展览的重要性。”最终,这个艺术项目不仅提供一个重新观看亚洲的提示,也通过彼此的关照为各自提供了一个从自己的周边观看自己的新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尽管以“失调的和谐”为题,其主旨是持久常新的友谊。


参展艺术家:陈界仁(台)、苏育贤(台)、张纹瑄(台)、曹德铉(韩)、崔正化(韩)、姜希姃(韩)、李昢(韩)、李在容(韩)、尹东天(韩)、八谷和彦(日)、小沢刚(日)、中村政人(日)、陈淑霞(中)、顾德新(中)、胡建平(中)、刘庆和(中)、倪海峰(中)、王广义(中)、王浩(中)、王劲松(中)、王鲁炎(中)、展望(中)。


开幕式嘉宾
开幕式嘉宾
开幕式嘉宾
开幕式嘉宾
志愿者